冬日暖阳下,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北部的樟林古港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白鹭翩跹,美不胜收。这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是汕头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开展,汕头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坚持“补短板、强示范”两手抓,谋划推动示范带创建工程,推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今年初,“建设14条‘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被列为2024年度汕头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目前,该项工作涉及的100个项目已全部完工,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效果明显,一批批美丽宜居的乡村不断涌现,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连线成片
示范带悄然改变乡村面貌
去年6月,汕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提出打造一批具有潮汕乡村风貌、富民产业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美丽和谐宜居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带。今年,各区县按照部署要求,各创建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确定各示范带名称、建设范围并拟定年度建设项目。
14条示范带分别为金平区鮀莲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月浦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龙湖区乡村文脉示范带、都市田园示范带,濠江区智慧低碳侨风人文示范带、南滨至汕头南站乡村振兴风貌带,澄海区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东里樟林莲华“潮侨”乡村振兴示范带,潮阳区山海农耕乡村振兴海门示范带、“党建领航 潮韵水乡”金灶乡村振兴示范带,潮南区红绿融合示范带、“爱影乡旅·田园经济”乡村振兴示范带,南澳县环岛北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环岛南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
从项目来看,14条示范带建设项目共100个,其中人居环境类项目60个、基础设施类项目26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3个、规划设计类项目1个,建设内容包括道路修建、“三线”整治、外立面微改造、乡村绿化、水利沟渠、文体广场、农业产业、旅游配套等。100个项目中,金平区9个、龙湖区19个、濠江区10个、潮阳区9个、潮南区16个、南澳县7个,为带动全域美丽增添了地域特色。
绿树成荫、人文气息浓郁的龙湖区东溪村
汕头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黄滔滔介绍,14条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得到有效补齐、富民产业有新的发展,示范带精品段连线成片效果显现,涌现一批美丽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特别是龙湖区乡村文脉示范带、澄海区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潮阳区山海农耕乡村振兴海门示范带、南澳县环岛南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等多条示范带整体效果突出,正悄然改变着汕头乡村的面貌。
因地制宜
以产业带动沿线乡村增收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得益于此,汕头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十足。
新建成的东南村党建文体广场
汕头依托示范带建设,聚焦“规划围着业态来,要素跟着项目走”,立足镇村资源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和若干个附属产业。同时,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资源发包、资产运营、资源入股、强村公司等模式,以产业带动沿线村居集体及村民收入增收。例如,龙湖区做好东溪村“书斋文化”文章,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濠江区在东湖社区将村庄打造为景区;澄海区完成“狮头鹅城”一期项目建设,打造南溪村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谋划建设后溪商业综合体等。
到处花香鸟语的东南村
然而,从实践来看,在推进建设示范带过程中,汕头同样存在一些难点堵点,突出表现为产业规模偏小、融合度不高、运营效应不强。
如何化解难点堵点?汕头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吴俊斌介绍,针对示范带上的43个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逐村走访的方式进行“精准画像”,确定发展定位,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多层次引入人才、企业参与村庄运营,差异化发展。
吴俊斌举例说,龙湖区上三合村将村内连片老厝进行整合流转,引进专业文旅团队打造乡村民宿品牌“星旅居”,在保留成片传统潮汕下山虎民居特色的基础上,营造民宿、餐厅、书院、茶馆、非遗体验馆等功能空间,形成“民宿+在地文化”新型乡村文旅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家底“厚”起来,让村民钱袋“鼓”起来。
针对示范带后期管理运营问题,吴俊斌坦言“就是要‘勤吆喝’”,即把示范带、典型村推荐出去,把知名度打响,让更多的人知道,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吸引更多人流打卡消费,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打造更多的类似龙湖妈屿岛、十一合艺术村,濠江东湖社区,潮阳桥陈村之类的网红村。
盘活资源
串珠成链激发乡村活力
一条示范带,盘活一片新乡村。不难看出,抓示范、带全局,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汕头乡村“连片成带、串带成群”的新形态逐渐凸显。其中,以澄海区东里樟林莲华“潮侨”乡村振兴示范带比较亮眼。
总长度约9.6公里的东里樟林莲华“潮侨”乡村振兴示范带,樟林古港是核心点位。樟林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有“粤东通洋总汇”的美誉。漫步于此,一艘仿真红头船静静屹立在古港河中,当年商贾穿梭、潮侨荣归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
冬日暖阳下,澄海区樟林古港碧波荡漾
时序更替,岁月丰成。
眼前这幅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画卷,
其中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我们主要推动实施樟林古港保育活化,打造新兴街栈房、风伯庙等乡愁地标。同时举办樟林‘游火帝’民俗文化节,让古港焕发新的生机?!倍镎虻澄榧侵H缧劢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美乡村既要保留乡村底色,以文化之根与魂凝聚人心,还要完善新设施、开发新业态,以文化之兴、产业之兴吸引人、留住人。郑如雄显然意识到,借助第三方力量介入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或将撬动乡村旅游蕴藏着的巨大发展空间。
为此,东里镇在推进樟林古港文旅建设时,努力招引专业运营团队,挖掘多元文化旅游新业态,探索“文旅+IP”模式,加快推动新兴街—南盛里片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人文历史与经济效益兼容发展、“烟火气”浓厚的宜人景区。
在岁月的长河里,华侨文化在东里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延续着千万侨胞的根与魂,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
“今年11月,东里镇天后宫文化广场的顺利亮灯,再次凸显了樟林古港作为潮侨乡愁地标的独特优势。”澄海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陈少敏介绍,串联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的“广东·历史寻迹 侨乡之旅”线路在今年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遴选推荐,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接下来,东里镇还将举办多场“侨”文化活动,搭建侨胞“连心桥”,激发“侨”动力,把樟林古港打造成为海内外侨系回忆乡愁及周边群众乐于打卡的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