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石路蜿蜒,水墨青砖房一栋连着一栋,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文化的深邃,吸引着大批文学爱好者驻足观光、煮茶论道。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推动“中国作家第一村”实现从概念化向实体化发展,拓展了乡村文旅新业态,带动了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这是东莞市深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切片,像官仓社区这样的美丽乡村,在东莞已经连线成面。2023年以来,东莞市不断强化文明创建和文化赋能,以小切口牵引乡村面貌大变化,助力“百千万工程”取得切实成效。
文旅产品持续上新
潮流形象深入人心
今年国庆假期,草莓音乐节在东莞市虎门镇燃情开麦,以音乐为桥梁、以潮流为纽带,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朋友。与此同时,从古村古镇探索到非遗民俗风情体验,从悠然自得的“citywalk”到活力四射的运动主题游,从追寻红色足迹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到亲近自然的生态探险,东莞市镇村三级联动,推出近500项文旅活动。据统计,东莞假期7天累计接待游客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10月4日更是冲进百度地图全国热门迁入地TOP5榜单,东莞村镇文旅市场迎来热潮。
如何把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有声有色做出成效?东莞的答案是立足独特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特点,从“点—线—面”三维发力。在“点”上激活,鼓励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思路,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专属文化品牌;在“线”上串联,整合各个村镇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廊,策划推出潮流时尚、群众喜爱的旅游线路;在“面”上开花,立足平均年龄33.4岁的年轻城市特点,统筹发挥各村镇在文化创新和潮流引领方面的产业优势,塑造“中国潮玩之都”“青春之城”等城市文化IP。
近年来,东莞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硕果累累,寮步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寮步镇陈家埔村、茶山镇南社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东莞市美丽乡村观光游”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年轻、时尚、潮流的整体形象使东莞成为近悦远来的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人居环境更靓丽
群众生活有品位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居环境整治打下的坚实基?。蝗司踊肪掣?,群众生活更有品位,长远发展才更有底气。
在横沥镇六甲村,曾经有一片涉及几十间危旧瓦房、破烂猪圈和闲置地的区域。在不改变原宗地权属范围的前提下,当地通过清污清杂、场地平整,围设了多个景色别致的小花池、小菜池和小树池。
在东莞,村庄清洁行动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村镇已建成2197座公共厕所,“开放厕所”覆盖率在全国百城中排名第一;28个镇80%以上村(社区)已实施垃圾分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打造200余条“门前三包”示范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33.16万户。
东莞不仅通过环境整治“小切口”打造乡村“高颜值”,还通过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让农房穿上“新衣裳”,让村民住进美景中。东莞因地制宜编制符合村镇地域特色、方便村民使用的农房建设通用图集,指导乡村风貌管控和农民安居房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579栋农房风貌提升,建设或改造绿色农房1737户。
丰富文化空间内涵
提升村民文明体验
远看是红砖外墙,里面装着美术馆、茶社、素食馆等文旅创意空间。在东莞望牛墩镇望联村一河两岸,有一片由旧粮油加工厂改造而成的特色建筑——茂春里·望汐坊·莞,与乡村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远近村民前往品味书香时光、畅享文化生活,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
这样环境优美、业态多元、举步可达的高品质“·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东莞现已建成45家,遍布全市各个镇街、村落,其中茂春里·望汐坊与莲花山下、锐空间、书香南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作为全国第15座“双万”之城,东莞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七成,且大多生活居住在广大村镇。东莞有效整合覆盖全市613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文明实践、文化滋养、生活关爱等活动,保障广大村民的文化权益和文明体验,提升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园意识”。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浸润乡土
推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移风易俗是关键。东莞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切入点,不断强化宣传引导。
2023年5月1日,东莞制定出台《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法治的方式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规范倡导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围绕《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东莞持续开展“两月一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营造浓厚的学、知、用氛围,引导广大村民将文明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截至目前,东莞共建成红白理事会569个,今年以来协助办理红事白事4486宗。在倡导文明节俭风尚中,东莞开展“家教伴成长,传承好家风”“婚俗新风进万家,户户盛开幸福花”“红白理事会破除陈规陋习”等各类移风易俗主题活动482场,大力倡导文明乡风。通过制度上形成规范、思想上形成自觉、风气上形成氛围,推动乡村社会风气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向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